您的位置: 首页 > 机关党建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读毛泽东?
【信息来源:【信息时间:2019-05-11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500

1

193011月,蒋介石调集十万大军,以鲁涤平为总指挥,兵分八路,由北向南,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略,对毛泽东所在的江西红色根据地开始了第一次围剿。

当时的红军只有四万余人,蒋介石大权在握,一出手就是十万人马。

在很多人看来,对付这么不正规的4万人而出动十万的地方部队,显然有点“杀鸡用牛刀”了。

而在红军看来,四万对十万,数量上和装备上好像不占优势,怎么打?比人数,比装备是比不了了,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只能比战略战术了。

经过罗坊会议讨论,确定了方针:当优势强敌扑来时,红军先向根据地内退却,避开不利于红军的决战,以保存实力,然后依靠根据地内的民众支持和有利地形,在运动中发现和造成敌军的弱点,集中兵力,待机破敌。

但是这个方针却不为很多人接受,因为有的人主张进攻,有的担心退却会使民众的“坛坛罐罐”被打烂。

当时在红四军担任团政治委员的刘亚楼回忆说:   

“为了向红军指战员和地方干部、群众讲清这个道理,毛泽东同志作了深入艰苦的教育、说服工作,大会讲、小会说,条分缕析,晓以利害,着重说明‘弱军要战胜强军,是不能不讲求阵地这个条件的’。”

因此计划才得以顺利实施。

一开始,红军的主力便开始组织退却。以至于鲁涤平指挥的三路纵队到达袁水流域后扑了个空。于是国民党军队开始向根据地中心区域进攻,依然扑了个空。

再加上山区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既找不到向导,又找不到粮食,不得不等待后方补给接上后再前进,处处耳目闭塞,对红军的行动一无所知。彻底变成了“聋子”和“瞎子”。

相反,根据国民党部署在西起江西万安,泰和,东至福建建宁相距八百里的新态势,毛泽东又提出新的战术:中间突破。先打敌军主力谭道源或者张辉攒师,分敌为远离的两部分,以便各个击破。

十二月二十五日,又在小布召开盛大的誓师大会。

毛泽东为大会写了一副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这幅对联,溶进了毛泽东的游击战和运动战的战略战术思想,在以后的战役里,更是频频用到。

他还分析了敌必败、我必胜的六个条件:

一、苏区军民一致,人民积极援助红军,这是最重要的条件;

二、红军可以主动选择最有利的作战阵地,设下陷阱,把敌人关在里面打;

三、红军集中了优势兵力,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歼灭敌人,一口一口地把敌人吃掉;

四、可以发现敌人的薄弱部分,拣弱的打;

五、可以把敌人拖得精疲力尽,然后再打;

六、可以造成敌人的过失,乘敌之隙,加以打击。

这些分析,大大增强了大家反“围剿”的决心和取胜的信心。

起先准备打谭道源,但谭并非草包饭桶,他并没有上当,而是下令坚守阵地。正在愁眉不展之时,张辉瓒的第十八师却向龙岗逼近了。毛泽东大喜,当机立断,决定攻打张辉瓒。

十二月三十日下午,红军第三军团和四方面军大部分队伍,分别从龙岗西北和东北包抄过来,把张辉瓒紧紧包围,形成了关门打狗之势。

张辉瓒率部由龙冈向五门岭推进,刚进入狭窄山路时,突然遭到预先在这里设伏的红军居高临下的猛烈袭击,退路又被切断。

战斗从上午十时开始,激战到下午六时。由于红军集中了兵力,四面包围,以主力从敌军侧后攻击,全歼了第十八师师部和两个旅近一万人,活捉张辉瓒。

 

毛泽东以十分兴奋的心情,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一场以弱对强的战争,就这么宣告胜利了。

接下来的第二次第三次反围剿,都是以胜利告终。(第四次第五次不是毛主持,况且第五次失败了)

连蒋介石都不得不承认:“自从当参谋,一直到现在,打仗从来没有这样的失败过。”

2

19377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由于统一战线的结成,日军并没有实现快速灭忙中国的计划。

从当时的整个战局来看,怎么看都是敌强我弱,日本帝国主义,不管在兵力装备,军队教养问题上都要比我们强上一大截。

由于整个正面战场的败多胜少,很多人都选择站成了两队:他们要么是看敌人如神物,看自己入草芥的亡国论者;要么就是看敌人如草芥,看自己如神物的速胜论者。

只有毛泽东在淡定了分析了战争的各方面因素,得出结论是持久战。

早在19367月,也就是卢沟桥事变一年之前,在毛泽东与斯诺的谈话中,就已经对中日战争的形势做了估计,并且提出了争取胜利的各种方针。

斯诺问:在什么条件下,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实力?主要的战略方针是什么?

毛泽东回答: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

我们的战略方针,应该是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

在事情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对事物进行了预测,真可以说是洞若观火,而且我们现在都知道,这个预测是无比正确的。

这就好像一个算命先生,对一个人的祸福,生死做了预测:你将会怎么样怎么样做?做了会发生什么?失败还是成功?

只不过算命先生算的是一个人,而他算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走势。

1936年,毛泽东曾写过一本书,书名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在讲到战略退却问题之时,毛泽东提到了《曹刿论战》。

就是课本上那个“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故事。只不过,我们把它当成故事一听,而毛泽东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将它付诸实践。

我想这就是我们区别于伟人的一个核心的地方。

他正是看中了这个“规律”,并且利用了曹刿的战术,将持久战分成了三个阶段,辩证的分析了强弱的相对关系,指出了未来的趋势走向。

毛泽东指出,持久战将具体表现于三个阶段之中:

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

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

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不能只看到敌人的优势而忽略了自己的优势,这就是理性认识。而不是“亡国论”和“速胜论”那种仅凭感觉而来的片面的感性认识。

敌虽强,但敌之强已为其他不利的因素减杀,不过此时还没有减杀到足以破坏敌之优势的必要程度;我虽弱,但我之弱已为其他有利的因素所补充,不过此时还没有补充到足以改变我之劣势的必要的程度。——《论持久战》

据史料记载,《论持久战》一书刚发表,周恩来就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白崇禧又把它向蒋介石转述,蒋也十分赞成。

据李宗仁的秘书程思远回忆:

“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为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取得了周恩来的同意,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指导思想。”

这本《论持久战》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信心,为中国人民最终夺取抗战胜利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3

纵观毛泽东一生的军事战斗,基本上全都是以弱敌强,不管是反围剿,还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双方一开始的时候,他总是处于弱势,然而最后的结果却是他百战百胜。

不由的让人思考,他是如何做到的?更重要的,我们又能从他身上学到些什么?

我把自己的思考归结为6点,和大家一起分享探讨。

1.深入分析事物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要了解事物就必须要弄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毛泽东读过很多哲学方面的书籍,这类书籍能够很好的提升人的思维方式。哲学的角度看问题,你会发现许多事物最本质的东西。

就好像西游记里面的三打白骨精,只有孙悟空一个人看到了那个村姑和老太太都是白骨精变的,这就相当于看到了它的本质。

在兵法之中,有一句听上去很高大上的话:“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很多人都能理解但却给不出具体的解释,只有毛泽东诠释了这个“妙”就是灵活性。

其次是分析的全面性。读了《论持久战》,才会真正发现人与人思考问题上的差距。

毛泽东在分析日本的时候先是肯定了日本侵略战争的性质,包括其侵略性和野蛮性,然后又从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军事力量以及整个世界的格局形势等方方面面进行了分析。

人在对事物了解的越全面,对于事物的把握也就越准确,才会有“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样的效果。

2.善于借助外力

中国每年都会有许许多多的创业者,当然也有很多的创业失败者。

每一个创业者都挺不容易的,他们除了有自己的商业计划之外,还得有足够的资金。但这往往是很多创业者所不具备的,所以就需要融资。

你要用你的想法去打动投资人,你就必须让投资者看到你产品的优点、价值和前景。这样才能借助“外力”去启动项目,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创业活动。

在毛泽东的战争时期,你会看到,他每到一个地方,就会发动部队去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在论述战争的胜利原因时,总有一条是群众基础。

最经典的就是淮海战役了,连陈毅元帅都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有了这个基础,才能在人数不占优势的战争中增加胜算。

我在读《论持久战》时发现一个细节,每次毛泽东在分析的时候都会考虑到日本本土的反战人士,甚至预想日本军国主义走到一定程度会激起日本本国人民的革命运动。

他觉得这也是我们应该去争取的,毕竟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

所以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对国民党的劝降也是经常用到的手段。

我们的眼界有时候也要看大一点,放眼整个世界,看到整个世界的发展趋势。正如当时的毛泽东在分析持久战时,考虑到了苏联和反法西斯阵营一样。

4

3.持续的学习

毛泽东的读书之多,不光在于数量之多,更在于种类之多。其中包含了历史,政治,哲学,经济,地理,军事以及文学等各个方面。

所以在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上,他总是比别人想的多,看的远。而且事实总是会证明他是对的。

经常逛知乎的人可能知道,那些高赞的答主在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时,总会在文末加上一条:多读书,多学习。有的甚至会放上自己的书籍照片,照片里的书籍往往都是一大摞。

假如你想从事一个新的领域,那么你必须得买几本相关领域的书籍,因为那都是前人智慧的总结,他们会在书中告诉你,这条路怎么走容易,那里有坑,哪里是坦途……

现在很多三四十岁的人以为自己年龄大了,学习能力会有所下降,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看见成长的自己》一书中写道:“20多年的心理学研究发现:有两种可以使人们创造出不同世界的思维模式——僵固式思维模式和成长式思维模式。”

德韦克发现,僵固式思维模式者认为天赋就是能力本身。但成长式思维模式的人则认为,真正哺育天赋的却是反复的学习和长期的坚持。

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老了学不动了,那么他就是僵固式思维模式。相反,一个人觉的自己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升自己,那么他就是成长式思维模式。

用毛泽东的话来讲就是“活到老,学到老”(欢迎点击阅读《说出“活到老学到老”的毛泽东,真正学到老的事情可能只有一件》)

4.勇于实践

任何计划想要落地,都必须付诸行动。也只有在实践中,你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才能调整自己原来的认知。

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实践论》

19651221日,毛泽东在杭州对几位高级知识分子说:

“国民党的军官,陆军大学毕业的,都不能打仗。黄埔军校只学几个月,出来的人就能打仗。我们的元帅、将军,没有几个大学毕业的。

我本来也没有读过军事书。读过《左传》、《资治通鉴》还有《三国演义》。这些书上都讲过打仗,但是打起仗来,一点印象也没有了。我们打仗一本书也不带,只是分析敌我斗争形势,分析具体情况。”

这个问题我也疑惑了很久,为什么国民党拥有正规军事学校毕业的“毕业生”会输给当时号称“泥腿子”的共产党?

直到前段时间我读到考夫曼写过一本书叫《关键20小时,快速学会任何技能》才明白其中的道理。

书里面将技能的学习分成了两类,即技能学习和技能习得。作者西班牙语考试全优,却没有办法用西班牙语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没有办法在正常语速下听懂西班牙人的话。

而他的同学为了学好英语,便抓住一切机会和英国人聊天以此达到练口语的目的。因此他的同学能够毫不费力的跟英国人进行交流。

前者就属于技能学习,后者则属于技能习得。

也就是说,国民党的军官大多属于技能学习,而共产党的军官则是技能习得。

技能习得能够帮你迅速的掌握一项技能,通过不断实践的技能训练,则会让你的技能更加的娴熟。

5

5.善于作总结

毛泽东曾经对斯诺说过,在抗日战争之前,他还没有系统的学过《孙子兵法》,但他之所以能够打胜仗,靠的就是总结经验。(关于毛泽东总结经验的故事,推荐阅读这篇:《毛泽东: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

还记得当年的游击战十六字方针吗,“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用现在的话说真是满满的干货总结。

500强创始人说过:“人活着要做一个奔日子的人,更要善于复盘,这非常重要。”

复盘就是在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就停下来,花些时间把所有的工作梳理一遍,看清楚方向,也想清楚这是不是正确的路径。

复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总结。它的实质是从经验中学习,是学习最重要的形式之一。

一些人会把自己的个人成长,学习状况,事件和活动的回顾,并根据现在阶段的得失来制定下一步的计划。这样你才能积累更多的经验,避免重复的错误,才能走的更远。

记得袁了凡先生说过“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

6.克服困难

任何事情都不是轻易做成的,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

想想当年红军长征,过草地,爬雪山,哪一个在当时的条件下都是极大的困难。但也正是这样的困难练就出了一只铁打的队伍,保存了红军的有生力量。

19371025日,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谈话时,当贝特兰问“如何克服投降主义”时,毛泽东说:

“悲观主义不知失败正是成功之母,从失败经验中取得了教训,即是将来胜利的基础。悲观主义只看见抗战中的失败,不看见抗战中的成绩,尤其不看见失败中已经包含了胜利的因素。

我们应当向人民指出战争的胜利前途,使他们明白失败和困难的暂时性,只要百折不回地奋斗下去,最后胜利必属于我们。”

我想这就是他始终保持乐观的原因吧,读过他诗词的人应该最有感受。

6

1997年,史玉柱因为决策失误,一夜之间公司倒闭破产,负债高达2.5亿,成为当时的中国“首负”。

记得以前网上有段关于央视采访史玉柱的视频,视频里的史玉柱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一些无知的人对他评头论足,以至于主持人问他有什么要说的,他停顿了一下说:“不说了吧。”

当主持人问他最近再看什么书,他却毫不犹豫的回答:“毛泽东”。

这以后,史玉柱抓住时机,押宝脑白金,东山再起,也狠狠打了那些当年嘲笑他的人的脸。

现在回到标题,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读毛泽东?

因为,有太多的人正身处逆境,渴望逆袭成长,就像当年屡受挫折和打击,却越挫越勇的毛泽东那样。

另一方面,你永远也不确定,即使现在走得顺风顺水,哪一天就会突然“水逆”。

而毛泽东的一生,正是逆袭成长、逆风翻盘、以弱胜强的典范。

当你真正的去研究毛泽东这个人,你会发现他身上的优点真是太多了,读他越多、越觉得深不可测,也就越觉得深受启发。

如果看了他的著作而没有一点获得感,那真是入宝山空手而回了。

或许你正迷茫,或许你正无助,或许你正面临着强敌,那么你不妨学学毛泽东,相信你也能从中发现你所需要的东西。

最后,用这首我最喜欢的词来收尾吧。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观察者网(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112832&s=fwzxfbb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