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监测预报
我国第一个8级大地震的历史记载是如何挖掘产生的?
【信息来源:【信息时间:2024-04-30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在元朝,留下了我国第一个8级大地震的历史记载,它发生于公元1303年9月17日,震中位于现在的山西省洪洞县一带,根据记载,地震导致房屋倒塌24600余间,山川地貌也有了很大的改观。山西吉县《大帝庙碑》上有记载:“河东地震,压伤者二十余万人,屋之存者十之三、四。”

这场地震之所以成为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8级地震,并非由于当时的地震记录有多详尽、留存下来的资料有多完整,而应归功于后来专家学者的系统整理和不断地研究。这还得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说起。从1953年起,国家实施国民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有一些重大建设项目,需要事先摸清建设场地在地震中可能遭受的破坏程度,以此进行抗震设计。但是当时我国仅在北京、南京有监测时间较长的地震台站,其他地方台站少、使用时间短,没有足够的资料支撑基础设施和厂矿选址建设。面对这一困局,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地震工作委员会主任的李四光先生,在1954年的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会议上提出,要系统整理我国古代地震历史记载。此项建议立即得到全体委员的一致赞同,委员会决定请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历史组的范文澜先生来主持这项工作,搜集我国的历史地震资料,编制地震年表。

不过这才只是个开始,之后十年,这场大地震才迎来了第一次有针对性的“户口调查”。1967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山西省地震队宏观调查组组成联合调查组,利用四个月的时间,对震区进行了两次野外调查,共调查10余个县区,收集到有关该次地震的史料28条(其中碑文20条,题记3条),是如今收集到的1303年洪洞大地震最早的史料。这项工作最后以一份详实的总结报告——《1303年9月17日山西省洪赵县地震考察报告》画上了句号。根据考察报告的研究成果,1303年大地震是山西省历史记载的最大地震,按破坏力来看,在全国历史地震中也占有一席地位。涉及范围很广,破坏异常严重。有明显破坏记录的地区(Ⅶ度以上区域)包括了自山西定襄以南的整个山西省中、南部和陕西省东南部,河南省西北部,面积约11万平方千米。该报告还草绘了地震烈度X度、Ⅸ度、Ⅷ度、Ⅶ度等震线,给出了各烈度区的面积。更重要的一点,这次实地考察改变了原来对该次地震震中在山西平遥、孝义一带的看法,将震中定在山西洪洞-赵城一带。

1967年调查的基础上,1972年孟繁兴等撰文论述了有关1303年大震的问题:将这次地震定名为赵城地震,给出了发震时间与余震,给出了极震区范围及破坏情况,讨论了人口伤亡等有关问题,文章还详细列出了新发现的有关这次地震的碑刻题记等。1995年,《中国历史强震目录》将1303年山西洪洞地震定名为“山西赵城、洪洞地震”,给出了该次地震Ⅶ度至X度的等震线图和更大比例尺的Ⅶ度至Ⅺ度等震线图,这标志着人们对这次地震的认识更加成熟。转而至今,新一代的科研人员正采用更科学的方法考察历史地震,除了翻阅历史资料、实地考察,甚至可以用实地开挖探槽的方法来一窥当年地震究竟,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对于历史地震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