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减灾文化展”亮相第十三届北京文博会
【信息来源:【信息时间:2018-11-02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防灾减灾事关社会安全稳定,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公益事业和民生工程,提升公众防灾素养,培育安全文化至关重要。20181025日至28日,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北京减灾协会、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北京市防震减灾宣教中心、联合主办的“减灾文化展”亮相第十三届北京文博会。本次减灾文化展,正值汶川地震十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唐山地震40周年提出“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二周年之际举办,具有深刻意义。

理念一:学会与地震风险共处 

习近平强调,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20167月,习近平同志在河北省唐山市考察时就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时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大意义、工作方针和重点任务,为我国防震减灾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转变防灾减灾工作思路。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理念二:“减少灾害损失,创造美好生活”

人类与自然灾害的关系也属于“人地关系”范畴,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深入人心,人类对自然灾害认识更加科学,明确了“防灾减灾、有备无患、关口前移”的认识。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关系国计民生,要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今年1013日是第29个国际减灾日,主题是“减少灾害损失,创造美好生活”。

理念三:开展防灾减灾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随全球变暖,灾害风险等议题广受关注, 多类极端灾变遍及各洲, 许多国家发动全社会共同探求“综合减灾”之路,通过科学研究,加强应急管理交流合作,参与国际灾害救援等方式开展国际合作,这些都可以彰显大国力量,构建大国形象,推动落实《2015-2030年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中减少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目标,降低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当地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减灾文化是一个群体对待灾害的思想、理念、态度、行为、习惯等的总称,记载了人类历次面对灾难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气质与崇高境界。本届减灾文化展是在北京文博会历史上的第二次亮相,以防灾减灾救灾文化的建设发展为主题,利用现代化的科技布展技术和手段,结合新理念,对推进我国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记者在参观中发现,博览会共设置五大展区,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本次减灾文化展具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是高科技布展。减灾文化展VR体验内容包括地震逃生和火灾逃生两个体验场景,体验者根据提示音完成逃生、躲避危险、到达安全地带等操作培训。通过VR的方式模拟真实灾难场景,增强体验者对突发性灾难的随机应变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真切体验灾难场景。以还原真实环境体验的方式,学习自救、逃生的方法和技能,学会在灾难来临时保护自己和寻求帮助。

二是机器人解说。机器人负责讲解:传统解说由人来负责讲解,枯燥乏味,已无法满足展示需求。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机器人技术的智慧展厅孕育而生。小小讲解员讲解也是亮点之一,通过小手牵大手学习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全民关注度。在这里,公众可以学习集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等为一体减灾科普知识,通过图书、杂志、折页等丰富灾害科普知识。

三是体验式参观。科普乐园展示儿童防灾教育软件,专为婴幼儿设计的科普教学娱乐软件,现场展示“宝宝地震安全”和“我是消防员”等防灾教育APP产品;小朋友们通过简单有趣的小游戏,在寓教于乐中,学习防灾减灾知识。同时,形象直观的地震波、减隔震演示设备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受众通过搭建抗震房屋学习防灾减灾知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我国灾害种类多样、灾次频发、成灾人口多、农业灾情严重、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减灾文化展的主办单位希望通过开展防灾减灾文化建设,提高公众防灾素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中国地震局(http://www.cea.gov.cn/publish/dizhenj/464/495/20181030155652126404829/index.html